那些流向中國的固廢
固廢和洋垃圾不是一回事,電子垃圾入境問題依然無解,按2010年進口固廢4000多萬噸計算,統計得到的進口固廢產值至少在1500億元。
離中關村不到3公里的北京后八家村,是北京廢品的集散地。雖然村子本身已經被拆遷,但廢品貨場依然忙碌。
業內人士稱,《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去年8月實施后,固廢物的進口來源受到限制,總量有所減少。為了收取原料,現在已經有物資再生公司在后八家村蹲點收“料”。
雖然目前進口固廢在全國固廢占多大比例的數字還不確切,但在許多如廢塑料、《管理辦法》出臺前的電子廢棄物的分類領域中,國內再生環節中有超過一半都來自于進口。
從全球源源不斷流向中國的各種固廢,有時被當成污染之害的垃圾,有時被看作資源,有時干脆被做成生意。
為洋垃圾正名
“我得強調,固廢和洋垃圾不是一回事。”中國再生資源交易網總監齊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通常被輿論以洋垃圾指責的進口固廢也是如此,沿海電子垃圾拆解造成的潛在污染一直吸引著公眾的高度關注。
洋垃圾是社會上的俗稱,它有時指進口固體廢物,有時又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或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曾經表示,2010年我國廢紙、廢塑料、廢五金、廢鋼鐵、鋁廢碎料、銅廢碎料等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實際進口達4000多萬噸。占國內回收量近30%。這中間還不包括統計口徑不同遺漏的部分。
本報記者翻閱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各部委使用的名詞也不同,環保部門稱為“固體廢物”,住建部門稱之為“垃圾”,發改委在循環經濟相關文件中使用“廢棄物”一詞,海關則是按具體貨物名稱,沒有統稱。
“這其中涉及各個部門的利益。” 中國環境學會固體廢物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聶永豐稱。按照法律,廢料進口即進口固廢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允許進口的固體廢物,加工過程中沒有毒害;第二類是限制進口,包括塑料、廢五金等,循環利用過程中會釋放有毒物質,需要環保部門的進口批文才能進口;第三類是禁止進口的,主要是廢舊電腦、電池、手機、線路板、打印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