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夏普之后損失64.03億新臺幣,這讓郭臺銘“越挫越勇”。
今年3月,鴻海母公司與旗下富士康、鴻準及鴻準子公司聯手投資夏普,但截至上周末,4家公司因夏普股價下滑造成賬面上的損失已達64.03億元新臺幣(約合13.6億元人民幣)。
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并不擔心,他在不久前的鴻海股東會上稱,“我用生命擔保一定會成功”。在上周,他還曾表示在夏普股價最近跳水時買入其股票會是“一筆好的交易”。認為夏普股價的下跌只是“賬面上的損失”,但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并不能看出一個公司真正的價值,雙方合作將是共贏。
在他看來,夏普股價呈現下跌走勢,主要是因為大環境不好,比如日元升值、勞動政策、法人稅負、貿易自由化遲滯、減排壓力、電力短缺等。但夏普的價值在于有很好的技術,只是銷售做得不好。此外,盡管夏普在背光模塊制造能力拼不過鴻海;但其在白色家電、智能家電和太陽能產品方面實力不俗。
產能龐大的夏普亟須在資金和生產消化能力上尋求幫助。例如,夏普擁有目前全球唯一一條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十代線自2009年量產到現在還沒有滿產。而在商業上,鴻海與sony、vizio等品牌的代工出海口,有助于消化夏普的閑置面板產能;同時,鴻海、夏普、蘋果三者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供應鏈上存在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加上此一合作模式,可望在未來蘋果將推出的i-tv平板電視業務上進一步展開合作,最終實現聯日抗韓的目的。
因此,郭臺銘又一次公開強調,鴻海和夏普是共生、共存、共榮的關系,不是誰買誰的問題,雙方聯合起來,可以共同對付韓國競爭對手三星;鴻海與夏普合作,發揮夏普在品牌和技術上的優勢,擴展營銷和拓展市場,雙方將攜手擴大全球制造、通路和品牌影響力。
不過,在群智咨詢研究總監李亞琴看來,夏普股價之所以連續下跌,除了大環境不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雙方需要一個較長的磨合期,而雙方的磨合程度也將影響著雙方的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