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12-2020年)》(以下簡稱 《規劃》昨日正式發布。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規劃》“指導意義十足,操作實踐不夠”。當新能源紙上談兵的炒概念時代漸行漸遠之后,產業發展不得不接受有關價格、售后以及技術方面的市場考驗。對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期許,找尋可替代能源似乎是一條必經之路,然而在獲得公眾的 “叫好”同時,如何“叫座”依舊是一道難題。
問題一:續航里程150公里車主怎夠用?
已于7月1日起實施的 《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將電動車的門檻設在了“續駛里程80公里”。這個數字不僅無法跑完上海中心城區一周,也普遍低于目前已經銷售的電動車指標,對于大多數需要駕車上班的車主而言更是“捉襟見肘”。而全文發布的《規劃》提出,“在電動車里程上,到2015年,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最高車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時,純電驅動模式下綜合工況續駛里程分別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 ”
“150公里也是緊巴巴的。”就職于上海大型建筑公司的陳偉給自己算了一筆賬,“每天從閔行家中出發,走閔浦大橋到對岸的浦江鎮上班,單程大約30公里路,來回60公里。下班后還要去接老婆大約多出10公里路。一天下來就是70公里。如果去市區吃個飯,80公里都打不下來。 ”
研究顯示,超過50%的中國受訪者愿意購買或租賃電動車、可接受160公里的續航里程。但在歐美發達地區消費者接受的最低續航里程為480公里。很顯然,國標與中國車主的期望值相比,僅僅滿足了二分之一。而對于生活在輪子上的老外而言,中國國標縱使再增加3倍,也才剛好符合他們的最低要求。
一個可供對比的數字是,上海到杭州的距離為175公里,如果電動車里程增加至150公里的話,則意味著從上海到杭州的路上電動車就要“歇菜”。顯然,此次《規劃》給出的“150公里標準”讓不少車主感到“不夠帶勁”,也讓不少之前對純電動轎車躍躍欲試的消費者“打起了退堂鼓”。陳偉坦言,“目前上海除了嘉定沒有公共充電樁,150公里對大部分車主而言并不是一個能夠吸引人的數字。 ”
問題二:500萬輛8年內完成可能嗎?
根據《規劃》,爭取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那么,8年后電動車產銷500萬輛可能嗎? “與整體的產銷數字相比,目前電動車的產銷數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字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整車企業生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8626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655輛,混合動力汽車1300輛,代用燃料汽車5671輛,銷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10202輛,其中,純電動1830輛,混合動力1499輛,代用燃料汽車6873輛。
事實上,50萬輛的近期目標早已提出并已落空。據查閱2009年3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 《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曾明確提到,“三年內,電動汽車產銷形成規模。改造現有生產能力,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車生產企業應具有通過認證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
自2009年開始,我國就開始推進新能源車,財政部先后規定了對純電動車的補助,并不斷增加試點城市,但是效果不理想。經過5個城市的補貼試點,新能源汽車國內保有量依舊只有1萬余輛,其中私人購買僅百余輛,與規劃數字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