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天離開得很突然。5月15日,這個曾經稱雄家數碼家電的福建商人離世,將36億資產的萬利達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萬利達”)托付給了獨子吳凱庭。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道誰是吳惠天,但一定有很多人還記得“萬利達”。更準確地說,他們記憶中的不僅是萬利達,而是擁擠著一批如愛多、金正、新科等眾多播放機民族品牌的20世紀90年代。正是吳惠天和他的vcd伙伴們,一起拉開了中國家用影碟機“播放歷史”的序幕。而如今,隨著這個時代的結束,他們也陸續轉換舞臺或“下臺鞠躬”。
姜萬勐:vcd之父輸給了山寨機
1992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廣播電視技術展覽會上,c—cube公司展出一種名為mpeg(圖像解壓縮)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把圖像和聲音同時存儲在一張小光盤上。當時,時任安徽現代集團總經理的姜萬勐就在現場。
這次相識就是全球第一臺vcd(影音光碟)的誕生前傳。隨后姜萬勐先后出資57萬美元,于1993年9月將mpeg技術成功地應用到音像視聽產品上,vcd就此誕生。同年12月,他又與時任c—cube公司董事長的美籍華人孫燕生共同投資1700萬美元,取“姜萬勐”、“孫燕生”名字中的一個字成立了安徽省萬燕電子系統有限公司(下稱“萬燕”)。
為了確保這種視聽新產品的可行性,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特意進行了一次市場調研。姜萬勐得到的數據是:1993年,中國市場上組合音響的銷售量是142萬臺,錄像機的銷售量是170余萬臺,ld影碟機100萬臺,cd激光唱機是160余萬臺。當時的ld光盤是四五百元一張,而vcd光盤的價格卻只有它的10%左右。姜萬勐預測,vcd影碟機每年的銷售量將會達到200萬臺左右。
消費者迅速喜愛上了這種新鮮玩意兒。剛被組裝的第一批2000臺vcd影碟機被搶購一空。同時,姜萬勐向11家音像出版社購買了版權,推出了97種卡拉ok碟片。
成型的整套技術讓萬燕稱霸國內市場,但最好的時代也逐步將萬燕牽引入“最壞的時代”。國人的智慧和學習能力似乎超出了創造者的想象。在萬燕vcd的消費者中混雜著大量其他家電廠商,他們人手一臺樣機開始了數碼時代的第一次“復制、粘貼”。
在那個年代,中國市場很少出現“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神話。構造簡單的影碟機技術要求低,且沒有生產許可證等行政與標準的限制。更要命的是,市場饑渴。沿海省市憑借各種有利條件迅速開始分食市場。作為當時中國電子零件集散地,沿海家庭作坊式的“床板工廠”遍地開花,一家老少一天就能裝出幾十臺。
此時的萬燕,由于早期產品成本高達每臺360美元,加之廣告費用高昂,萬燕vcd影碟機在市場上每臺賣四五千元,還基本無利可圖。萬燕逐步走向消退。其市場份額由原本的100%直線滑落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