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據臺灣媒體報道,吳宗憲經營的led事業出現資金短缺,導致他不得不將挹翠山莊內唯一的獨棟式城堡別墅豪宅以4億多新臺幣的價格賣出,搬到一處租賃的大廈居住。然而,早三年前,剛剛成為印刷電路板上市公司翔升電子董事長時的吳宗憲,信心滿滿的宣稱要做led行業的周杰倫。并表示要用低價戰略吃到led行業的一塊蛋糕。
在當年的吳眼中,做led要比主持簡單多了,如今看來,led行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般簡單。
投機者圈錢又圈地,價格戰擾亂正常秩序
目前的led行業門檻低,標準無序,企業蜂擁而入,從而造成了行業的雜亂無章。也使得企業投機行為增多,且投機方式多種多樣。
一些沒錢沒資本的小廠,沒有固定的市場,沒有嚴格的質量管控,沒有管理成本的投入,沒有研發成本的投入,好不容易接一個訂單過來,能賺一點,就多賺一點。而對于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一系列或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就都不是他們考慮的范圍了。只能依靠劣質低價的競爭去賺取市場份額,這樣的低價出來,對市場有相當大的影響,同時,也讓正常生產的企業左右為難,因為如果跟著投機者壓低價格,就意味著利潤的流失,而如果不跟著壓低的話,或許就意味著市場的流失。但是他們生產的產品有一個好處,很便宜,作為消費著來講,在兩款看上去一樣的產品面前,大多會選擇價格低廉的,而那些價格低廉的,或有質量瑕疵,或者以次從好。這不僅破壞了國內led行業的名聲,也讓我國的led行業在國際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而一些有錢有資本的投機者,可以說,做這行的動機不純,就是看好政府提供的的資金、土地;據悉,有的地方政府,不光是給土地使用權,還給土地所有權,企業可以直接以土地做抵押去銀行貸款。然后用這些貸款投入新一輪的產能擴張。led全產業鏈經過前兩年的爆炸性發展,現在已呈現產能過剩趨勢,在相關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上,毛利率下降,業績增速滑坡。耐人尋味的是,新股大量破發的同時,眾多led企業的ipo熱情卻絲毫沒有減弱。利亞德、遠方光電、聚飛光電、長方照明、一大批led新股接連過會陸續進入招股階段。這不禁讓人要問扎堆上市的led新股,給投資者帶來的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
行業浮夸風盛行,出路將在何方?
很多人擔心,說在led行業現在已經形成了很分明的剪刀差,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其實,筆者看來,這種情況完全不必擔心,現在是市場經濟,適者生存,只為投機進入led行業的,被淘汰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應該擔心的是,投機成風,大企業有大企業投機的方法,小企業有小企業投機的方法,人人都去投機的話,那誰來承擔行業發展的重任呢?
在目前來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規模有大小,起步有先后,應該認清自身的情況和條件加以區分應對。目前led行業遭遇的困境,就是這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目前的陣痛是為了行業更加規范的發展。一個行業的形成和發展一般要經過萌芽期、重建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即從寥寥無幾的數家企業開始興起,接著眾多企業為搶占商機而一哄而上,接著根據市場需求,將推動行業洗牌,進而形成品牌格局,出現少數幾家寡頭壟斷或引領行業的發展。所以,目前整體局勢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的末日,也不代表這個行業沒有前景,不必過度悲觀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