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中國的無晶圓廠(fabless)公司數量至少有450多家,而現在的問題是,在幾年之后,有多少家能真正存活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如何成長茁壯,在全球市場發揮影響力?
在《ee times》最近進行的一系列中國報導中,中國一些業界高階主管們指出,在假設這些無晶圓廠都繼續他們當前業務模式的情況下,至少還要2~10年的時間,才能看出這些驟然崛起的企業們會消失或是走上正軌。
從根本上來看,大家對該產業未來前景的看法與猜測都有很大不同,但基本上大家似乎都同意,以目前中國的無晶圓廠模式來看,要長期維持下去似乎不大可能。中國企業不能僅仰賴今天的成本優勢或勞動力優勢來維持成長。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在中國,成本優勢已經讓很多公司雇用了二位或是三倍的工程師。而這股趨勢也讓美國的工程師更加感到恐慌。
北京westsummit資本管理公司的管理總監datong chen指出,與美國公司相比,若一家中國公司有100個工程師,他們只需要美國工程師設計所需的三分之一時間,就能快速設計出產品。
芯原科技(verisilicon)總裁戴偉民同意這個觀點。
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中國,”時,戴偉民的回答簡短有力:“美國太貴了。臺灣工程師品質很好,但數量不足以滿足我們的需求;而印度則是還沒有準備好。”而在營運成本部份,若美國是一的話,臺灣大約是三分之一,而中國大約是五分之一,戴偉民表示。至于工程品質方面,戴偉民指出,年輕的中國工程師可能還很嫩,但我們可以給他們最好的設計流程和工具,以彌補他們缺乏經驗這一點。“在芯原,我們每周都tape-out一款晶片,”他說。盡管芯原在全球各地擁有多個辦事處,但芯原在中國的員工人數共有380人,其中250人位在上海的總部。
然而,芯原的戴偉民也對中國無晶圓廠提出警告,若未能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式,“未來兩年內許多業務都將無以為繼”。芯原和esilicon與opensilicon類似,都是快速成長的「ic設計代工」供應商,主要是為客戶提供矽解決方案和soc的一站式服務。本質上,芯原并不提供晶片業務。相反,它是服務型企業──利用自己的ip,或是來自其他第三方夥伴的ip為客戶設計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