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科技體制改革是相對獨立于其它領域的。”
同樣是體制改革的問題,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認為,“相對獨立”是科技體制改革與其它領域改革的不同之處。也正因如此,改革的進程則更多取決于我們在多大程度愿意改變這個體制。
關于國家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意志,剛剛結束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通過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稱“意見”),而且官方媒體還將大會定性為“一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動員大會”。
可以看到,科技體制改革已成為我國未來改革與發展的重點。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闡述意見的背景時指出,“應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對科技體制機制作出相應調整。”而且“我國科技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相關新聞推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 將部署科技體制改革
經費使用效率不高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國目前經濟建設的主線,而一個普遍的共識是,科技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支撐的作用。這也使科技體制改革的問題顯得更為緊迫。
萬鋼將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的問題歸結為四類,包括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資源配置當中的行政因素太多,科研管理的方式不能完全符合創新的規律,以及人才培養的環境還不夠優化。在諸多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的因素方面,饒毅認為其中的突出表現是在經費管理體系不健全、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等方面。
早在2010年,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曾聯合撰文探討我國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問題。該文的英文版,以社論的形式發表在當年9月份的美國《科學》雜志上。
近年,國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在不斷增加。饒、施二人在文中曾提到,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這“超過了中國最樂觀的科學家們的預期”。而從此次科技大會釋放出的信息可以看到,未來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力度還將繼續加大,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并實現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2.5%以上的目標。
談及如此龐大的科研經費如何分配時,饒、施提及了一個圈內“公開的秘密”:作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是負責項目評審的委員會常“聽從”官員的意見并與之合作。
“最近十多年來,國家經濟發展高速、對科技要求提高、對科技投入經費大量增加,而體制沒有相應改變。”饒毅說,“一些科技管理部門忙于分配經費,而國家沒有從高層全面檢閱我國的科技體制做出相應的改革,有些勢力還阻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