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已達到6740萬千瓦,特別是德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已達到2470萬千瓦,光伏發電量已占到其總發電量的3%,為全球光伏發電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許多國際機構預計,到本世紀末,太陽能將占到全部能源消費的50%以上。
目前,制約光伏發電規模化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仍相對較高,促進光伏發電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需要合理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此外,現行電力管理體制也是制約光伏發電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光伏發電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大型逆變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經濟儲能技術等還不適應光伏發電大規模發展需要。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光伏發電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積極探索光伏發電的科學發展之路。
“三頭在外”情況有所改變
在國際光伏發電市場的拉動下,近10多年來,我國光伏電池生產能力快速增加,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了2000萬千瓦,占到全球光伏電池產量的60%以上,形成了從晶體硅提純、電池生產、組件封裝、系統集成等完整的光伏產品制造產業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光伏電池制造大國。幾乎全國所有的省(區、市)都有多個類似的光伏產品生產企業,都把光伏電池產品制造作為重要產業予以培育和支持,花大量的資金從歐美國家購買光伏電池生產設備。
與此同時,我國生產的光伏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到歐美等光伏電站建設較多的發達地區,出口量占到我國光伏電池生產量的90%以上,特別是在2009年之前,我國不能規模化生產晶體硅材料,我國生產光伏電池的晶體硅材料主要依靠進口,致使多晶硅材料價格不斷飚升,曾達到了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因此,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曾是典型的“三頭在外”產業:一是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晶體硅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三是生產的光伏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外。近年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部分企業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工藝,多晶硅產量已滿足了我國50%光伏電池生產需要。
此外,光伏電池生產設備的國產化能力也迅速提高,這種“三頭在外”的狀況已有所改變,特別是多晶硅材料的國產化,大大降低了多晶硅材料的價格,加之我國光伏電池生產工藝流程的優化和技術的改進,使我國光伏電池的生產成本迅速下降,我國生產的電池組件價格一般比國際市場低30%左右,極大地提高了光伏發電的市場競爭力,也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
雖然我國光伏產業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產業鏈不斷優化,但在國際光伏行業不景氣及產能相對過剩的背景下,我國光伏企業總體經營困難,也進一步暴露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問題。
一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從光伏發電市場看,2011年全球光伏發電總安裝量約為3000萬千瓦,其中歐洲地區的安裝量約為2200萬千瓦。從產量和產能來看,2011年全球電池產量已達到3300萬千瓦,實際產能達到4500萬千瓦,產能過剩率超過50%;從國內情況來看,201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能已經達到3500萬千瓦,已可以滿足全球光伏電池的安裝需要。從目前全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今后幾年全球光伏發電市場會有所增長,但增速不會太快,特別是全球主要的光伏發電市場———歐洲近兩年可能會有較大回落,加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如美國對我國光伏產品進行的“雙反”調查將影響我國光伏產品的出口,我國光伏產品產能過剩問題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
二是多數企業經營困難。受光伏產品價格下降和國際光伏發電建設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國內光伏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在產品過剩和激烈競爭的推動下,多晶硅和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其中多晶硅價格由2010年每千克50~90美元下降到了20~30美元,降幅超過60%;光伏電池組件價格由每瓦1.5美元下降到了1美元以下,幅度超過30%;二是受需求不足和技術水平的制約,光伏產品生產企業普遍開工不足,同時生產成本也相對較高,特別是我國大部分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明顯高于國外企業,我國大部分多晶硅生產企業的成本在每千 克50美元以上,明顯高于目前國際多晶硅市場20~30美元的價格,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光伏電池生產企業的贏利能力大幅降低,大部分企業開始虧損。